More issues

「Apple is ready to admit it was wrong about the future of laptops - The Verge」

標題是一篇 The Verge 的文章。 [https://www.theverge.com/22734645/apple-macbook-pro-2021-ports-magsafe-touch-bar-usb-c-future] Apple 在新的專業級筆電把幾年前拿掉的連接埠又都加回來了,包括電源孔、SD 卡槽,以及一個 HDMI 2.0 孔。The Verge 認為這是當時 Apple 對筆電發展方向的誤判,主要是因為 Type-C 規格一直沒有達到理想中的覆蓋率。確實,在 Type-C 之前,幾乎只需要怎麼分 USB 2 跟 USB 3 就好(一個是黑的一個是藍的,夠好分吧),而且絕對不會把 Thunderbolt 跟 USB 線搞錯。連接埠的統一反而給使用者更多頭痛,因為我們現在只能去包裝盒或商品頁面上面查哪條線能夠傳資料、傳音訊跟支援 PD
5 min read

Computational Audio/Video

> すべての映画はアニメになる。 ——押井守 如果這幾年有在追 Apple 新聞跟產品的話,對於 computational photography 與 computational audio 等名詞應該不陌生。前者指的是 iPhone 上面的智慧 HDR 等相機功能,而後者指的是搭配 AirPods 系列的空間音訊功能。什麼是 computational 呢?過去的相機與耳機追求的主要是高傳真 ,也就是將接收到的資訊盡量不做更動的再現出來。在相機來說,就是追求最強的感光元件,而耳機則是追求無損檔 bit perfect 直通 DAC。簡單來說,機器對原始資訊干涉得越少越好。 蘋果力推的 computational 系統則是走不一樣的道路。這些系統會主動的去修正原始資訊。為什麼呢?高傳真的再現系統雖然確保了原始資訊的原封不動,但忽略了一個因素:作為閱聽者的人。人不是大量製造,千篇一律的機器,而是有不同高矮膚色性別胖瘦的生物,對於感官資訊的處理也不是死板的一成不變。人眼可以快速地適應一個景觀中的亮部與暗部,所以即使一個景觀中的明暗對比極大,大到超越人眼的同時動態範圍,
14 min read

如何讓你的 MacBook Pro Retina 螢幕上的字更好看

1. 把螢幕解析度調成原生解析度的因數。如果是 13 吋機種的話,原生解析度是 2560 x 1600,那就把螢幕解析度設成 1280 x 800。如此一來,所有螢幕內容都會以整數倍數來渲染。13 吋預設的螢幕解析度是 1440 x 900,約為 1.78 倍渲染,會造成圖像跟字體的邊緣不那麼銳利。 1. macOS 把所有的字體都加粗了。如果你比較 iOS 跟 macOS 上的字的話,就很容易發現這件事。這是字體平滑功能,為了要解決低 PPI 螢幕上的字體邊緣鋸齒。但如果只用內建的 Retina 螢幕的話,不用字體平滑也不會有邊緣鋸齒,所以我們可以把它關掉。你可以用終端機輸入 defaults -currentHost write -g AppleFontSmoothing -int
1 min read

初探 HDR

最近組了一台 PC,買了一台有 DisplayHDR 400 認證的遊戲螢幕。為了要放影片,裝了 MPC-BE,但卻發現系統裡幾款播放器放 HDR 影片時的亮度色彩都不一樣,於是就裝了之前耳聞已久的 madVR 影片渲染器,設定成把 HDR 資訊用 GPU 直出到螢幕,想說這樣的效果應該最好吧?結果卻發現出來的影像跟用我的低階三星 HDR 電視播完全不一樣——顏色變得超淡,而且畫面中的亮部動不動就過曝。用 madVR 自己的 tone-mapping 把 HDR 影像軌轉成 SDR 訊號再透過 Windows 去顯示反而還比較類似 HDR 電視上看到的效果,也就是亮部較暗但不會過曝,顏色也鮮艷很多,是一個「正常」的畫面。 到底為什麼會這樣? 所以我開始研究,到底什麼是 HDR。以前只有那台低階 HDR
11 min read

如何聆聽 Dolby Atmos Music

2021/12/26 更新:我現在在 macOS 上會用 Apple Music 輸出給 Logic Pro 去做即時的 binaural mix,再輸出到耳機聽。 Apple Music 裡的 Dolby Atmos 有三個選項,自動、永遠開啟與關閉。我發現自動與永遠開啟是不一樣的:自動可以輸出 5.1 以上的環繞音效,但 永遠開啟只會輸出混好的 binaural 而已。而因為 Apple Music 的 binaural virtualizer 實在不是很好聽,所以我們要想辦法弄出環繞音效之後,到別的 virtualizer 去混音。 我自己是用 BlackHole [https://existential.audio/blackhole/
8 min read

My Journey into Qudelix 5K

一開始的時候,我只是想把我的 Sennheiser IE 40 PRO 變成藍芽耳機而已。蝦皮之類的地方有很多那種一兩百塊就有的藍芽音源接收器,我差點就買了一個。還好在更多的搜尋之後,我發現我需要的應該是叫做藍芽耳擴 的東西。藍芽音源接收器應該是用一些爛爛的晶片與用料弄出來的,所以聲音我應該是接受不了。相比之下,以藍芽耳擴為名的產品就會以音質為主打,大部份還會標榜自己使用的藍芽晶片與 DAC 晶片型號。 我本來買的是 FiiO BTR3K,因為它音質評價似乎不錯,FiiO 也是蠻有名的耳擴廠商,再加上價格不貴(兩千元左右),我就在蝦皮上下訂了。 但就在下訂之後,我接觸了空間音效 [https://www.narrativesaw.com/guan-yu-kong-jian-yin-xiao-de-yi-xie-shi-qing/] 這個東西,從此沒辦法再回到立體聲直出耳機的配置,最少也要有 crossfeed 才行。沒辦法,立體聲直出耳機聽起來太暈了。糟糕的是,BTR3K 並沒有 crossfeed 的功能。而且我下載了它的搭配 app 來用之後,
5 min read

物聯網(IoT,Internet of Things)是什麼?

我常常看到物聯網這個詞,但是一直以來都搞不懂它的定義到底是什麼。比如說,我的藍芽滑鼠算是物聯網裝置嗎?所以我花了一點時間研究,暫時理解到的是: 物聯網是網際網路的擴展。 原本的網際網路的終端設備主要是電腦,包括手機等微型電腦;而物聯網則是強調要將一般的物品——不只冰箱、冷氣、電風扇等家電,甚至紙本書、食品與疫苗等非電子產品——都納入網際網路之內。 這裡要說一下什麼是網際網路。網際網路是一個專有名詞,英文是大寫開頭的 Internet,指的是串連全球區域網路(LAN)的一個全球性廣域網路(WAN),而用以串連的協定就叫做 Internet Protocol,也就是我們熟知的 IP 位址當中的 IP。換句話說,只要一個裝置有 IP 位址,可以說它就具備了連上網際網路的能力。 而物聯網的願景就是在網際網路的基礎上再進行擴張,將網際網路的魔爪伸到生活中的每一個部分。如此一來,數位服務的能力就會大幅擴展。比如說,我們可以讓 HomeKit 去根據氣溫來自動開關冷氣,物流可以讓貨品自動被系統追蹤,或者什麼邪惡的 AI 可以更輕鬆的追蹤你的活動之類的。 這在電腦(所謂的「
4 min read

我在用 DNS 擋廣告

DNS 是一種網際網路的服務,它的功能是把像是 www.example.com 的域名(domain)轉成像是 12.34.56.78 的 IP 位址回傳給你。簡單來說,就是網路版的電話簿。一般人在用的 DNS 大多是 ISP 自己的 DNS 服務,像是中華電信 DNS 等等。 我之前買了蠻多給 Safari 用的 adblocker,它們的效果很強,但是只能在 Safari 上起作用,其它的瀏覽器或 app 裡的廣告就擋不住了。後來我開始用 AdGuard Pro 跟 AdGuard Home 的 DNS 擋廣告功能,發現連一些 iAD
3 min read

遠離 AI Newsfeed

由 AI 掌控的 Newsfeed 是一個很不好的東西。他可以輕鬆地把你的時間吃掉,讓你產生資訊上癮症。還更可怕的是,他可以塑造你對世界的認知,甚至影響你的人際圈。 簡單來說,就是讓你變成 AI 的奴隸。你的時間、你的情緒、你吸收與發表的資訊,乃至你的經濟、社會與政治行為,全部都在 AI 的掌控之下。這並不是危言聳聽,這是客觀的事實。 當 Facebook 公司說他們並沒有去操控內容、偏向什麼意識形態的時候,我認為他們很可能沒有說謊。他們(Facebook 公司的人們)很可能真的沒有做這些事,真正做這些事的是負責 newsfeed 編排的 AI。 現在很多人都用演算法這個詞來稱呼 AI,我覺得會混淆大眾視聽,讓大眾還以為 newsfeed 的內容走向都可以用人為操控,跟傳統的電腦科學演算法沒有分別。不,AI 的演算法跟其它的演算法完全不一樣。一般的電腦程式是決定性的,也就是說你怎麼寫它就怎麼動,除去實體世界的問題之外(
2 min read

我從 Wordpress 搬到 Ghost 了

因為我實在沒有心力去維護一堆外掛套件。Wordpress 要管理佈景主題、弄個電子報也要另外的套件,操作起來感覺有一半的心思都花在管理上面,剩下一半才是寫作發表。比起 Twitter 或 Facebook 之類只要專心在寫內容就可以發表的平台實在是差太多。 我知道社群平台跟部落格平台的性質完全不一樣,拿 Wordpress 與 Twitter 來比也相差很多,但是到底有多不一樣?對我這樣的個人而言,我所要的很簡單,就是有一個自己的發聲平台 ,讓自己的聲音可以在網路上被聽見,而且我希望能掌握這個發聲平台。詳細來說有以下幾點: 1. 自訂網域 2. 我擁有自己的內容:Facebook 上面的內容都歸 Facebook 所有,我想要我自己的內容是我自己所有。 3. 非情緒化:社群平台的各種按讚跟轉發評論功能實在是太影響心情,我也並不是真的想弄一個社群,而只是想發表內容而已。 4. SEO:我希望我的內容可以很容易被搜尋到。抱歉了 Substack。 5. 訂閱:雖然說不是想做社群,但我仍然希望能提供一個訂閱的選項,讓讀者可以直接收到我的新內容,而不是單靠 Google
5 min read

Subscribe to Narrativesaw

Don’t miss out on the latest issues. Sign up now to get access to the library of members-only issues.
jamie@example.com
Subscribe